4.03.2012

概念趴搬家啦

0 Comments
即日起這裡停止更新,所有新文章和訊息都改為發佈在簡單哲學實驗室

7.18.2011

關於哲學的定義

7 Comments
前陣子在寫有關於哲學的文章,忽然發現自己需要定義哲學,結果卻發現自己沒有辦法很清楚地定義哲學是哪一類的思想,經過一番推想後,就把哲學定義成思想,也就是說所有的哲學都是思想,所有的思想都是哲學。但是心想也覺得直覺不太合,所以就來問問大家的看法。

以下是我的推論(節錄於我自己的文章):

哲學是什麼呢?先反駁一些我曾經聽過的想法:

一:哲學必然與宗教或怪力亂神有關:至少就我所知,哲學是可以跟宗教毫無瓜格的,例如我剛剛提到的科學哲學或是思考社會制度的正義理論等等。

二:哲學的特色都關在自己的象牙塔世界中思考,忽視外界事實:如果一個哲學家走出象牙塔來寫文章的話,他就不是哲學家了嗎?他就不是從事「哲學思考」嗎?顯然地哲學跟是不是在象牙塔中寫出論文並沒有直接的關聯性。

三:哲學與科學體系是不相容的:當然不是。心靈哲學中行為主義、功能論、心腦同一論都是輔有科學證據或科學精神而產生的論點。當然,也有反對科學具有高度權威的哲學理論。簡而言之,一個思想是不是哲學,跟其與科學對不對立完全沒有關係。

四:哲學是使用邏輯與理性的思想:我之前也有過類似的念頭。但是後來想一想,像是中國哲學中沒有所謂的邏輯系統(這邊指的邏輯系統是可以符號化的那種),但他們的思想仍然也被稱為哲學。至於理性也不一定每個哲學理論都放置於最高位置的,像是我上一篇的文章,就力圖反駁這樣的觀點。(John Broome的《Is rationality normative?》確實是用理性所分析出來的,但這篇文章的結論卻可能去支持我們做一些不理性的行為或建立不理性的信念。)

五:哲學是探討生命意義的學問:有很多哲學是討論人生的意義,但是這個定義又太弱了,因為又不是所有的哲學都在探討生命意義,至少分析哲學的研究有一大堆都不是。

到此為止,我們可以看出思考哲學的定義有兩種形式:第一種是觀察,觀察目前的哲學學院有研究哪些領域、哪些特質,然後決定什麼是哲學。第二種是推想:推想哲學有什麼樣的特質,如果有思想符合這樣的特質,那麼它就是哲學。如果有人不太懂上面的說法,我可以做一個比喻:要告訴別人什麼是「人」,我們可以有兩種方法:第一:指著你鄰居老王說:「這個就是。」或指著你家小狗說:「這個不是。」第二:所謂的人就是有兩手兩足沒有尾巴思考發達具有語言文明巴拉巴拉的生物。因此雖然沒有看過火星人或火星人不存在,但是根據我們對於火星人描述,可以推想火星人確實屬於人的一種。

剛剛所舉的五種定義哲學的方法,大多是使用了第一種方式去定義,看到什麼說什麼,但因為觀察不足而不成立。但我不認為哲學是什麼是依據現有的哲學來決定其定義的(為什麼容後再敘)。因此我選擇了直接去推想我們如何使用哲學這個詞,也就是第二種方法。而當我們使用第二種方式去定義的時候,什麼是定義哲學的判準?

我的答案聽起來可能會有點隨便,但是我認為除了「哲學」是「思想」之外,我找不到其他關於哲學的定義。換句話說,我也認同只要是「思想」的就是「哲學」。我覺得這種最小限度的定義或許不是人人滿意,但至少是我接受的說法,也是我在接下來的文章中使用的定義。

之所以想接受這樣的說法,是因為我不滿意從第一種方式,有就是觀察現有哲學的領域來定義哲學的方法。請大家做一個假想:回到古希臘時代,已經有哲學了,還沒有人在做分析哲學,這個時候有一個人提出了一個分析哲學的問題,請問這個人是在做哲學研究嗎?如果根據第一類的定義方式,在分析哲學出來前,它不是,在分析哲學出來後,它是。那麼,是什麼讓它變成一個哲學思想?只能說因為哲學家開始關心了這類的問題而導致它變成哲學。但是這不太符合我們所使用的語言方式:我們指著某個物品是杯子,不會表示只有這個物品是杯子,同時其他跟它有同樣功能、同樣形狀的東西也是杯子,我們不用等到杯子專家走過來看一看這是不是杯子這個東西才可以叫杯子。

而目前為止,除了所有哲學都是思想之外,我找不到其他規定哲學就是哪類思想的說法,因為當你定義出一種,很容易就可以想到有另一類不符合這個定義。還有另一個原因就在於我認為像是上述五類的定義其實都是帶有成見去觀看哲學的:前三類反映出某些對於哲學有負面印象的描述。後兩類則有門戶之見的嫌疑,容易不把別人的思想當「哲學」看。但事實上,我們可以用「好」、「壞」來取代「是不是哲學」的描述,例如在你的研判之後,認定後現代主義是「不好」的「思想」,但它仍然是「哲學」。如此一來,若我們想要去說明一個思想的優劣,我們可以把重點擺在其「好」、「壞」而不需要在意它是不是哲學;或者如果是擔心這些思想、思想的呈現方法不是哲學系所教,只要說我們的門派不同或這種哲學沒資格進入哲學學院被研究,而不需抗議這不是哲學。而且另一方面,這樣的概念區分還有一個好處:不會侷限了哲學人的思考範圍。因為如果我們認為某類的思考才是哲學,當我們在做哲學研究時,別的思想、思考領域、思考方法就不易被我們給接納。

我想我的說法不會有很多人同意的,畢竟連我自己都覺得有修正的空間,但是我暫且先如此定義。


會下出「哲學的定義就是思想」這樣的結論,作為一個哲學系的學生似乎是可恥的,不過我最初的本意只是希望力免自己有門戶之見而排除掉別的思想。

希望大家可以給我多一點意見,感激不盡。

2.24.2011

讀書會揪團 Free Will and Reactive Attitudes

4 Comments
哈囉大家,我是Kris。這學期要找人一起念Mckenna和Russell編的Free Will and Reactive Attitudes這本論文集。

這本書注重在自由意志相容論論的一個支派:reactive attitudes theories上面。這個派別主張我們對別人有沒有自由意志和道德責任的判斷,是和我們對別人的reactive attitudes綁在一起。reactive attitudes是對別人的態度做出反動的態度,例如憎恨。簡略地說,reactive attitudes theorist主張在一些情況下reactive attitudes會消失(例如當你發現別人不是故意踩到你的腳),在這些情況下,他們主張,我們就會判斷別人沒有自由意志(並非是出於自由意志踩到你的腳),也沒有道德責任(不需要為踩到你的腳這件事情負責)。

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這本書的目錄

書裡共收錄15篇文章,這個讀書會下下週開始,每個人輪流報告,一個星期念一篇,期中期末視情況休假。要報名的人填下面的單子。


(報名已截止)

2.05.2011

小雷的哲學閒聊心得

0 Comments
從我開始認真準備考哲學研究所,所以開始認真看哲學哲學雞蛋糕算來,差不多過了一年半。而本來想讀歐陸哲學的我,因為美麗的錯誤考進了國內除了中正以外唯一一間純分析哲學所,也讀了一個學期了。為了回報哲學哲學雞蛋糕給我的滋養,我決定回應白鹿和傳說中的叉燒飯的呼喚,到哲學營和大家分享我對於哲學的心得。

這次哲學營和白鹿一直以來強調的重點都在於,分析哲學可以帶給我們對於邏輯和論證的掌握,對於我們表達和檢驗自己和別人的意見很有幫助。這的確是哲學中很重要的基礎,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而這次也安排了很多這樣的課程。而另一方面,參加的學員來自各種不同的領域,所以我就自己想說要多和學員們聊聊自己為什麼會對哲學產生興趣,又對哲學抱著什麼樣的期待。

我這個小組的成員各自來自不同的major,有洛書(政治)、亞伯特(物理)、阿光(哲學)和小孩(廣電)。 經過簡單的自我介紹之後,我自己從醫學系轉讀哲學的背景自然引起大家的好奇,是個不錯的引子。因為洛書本來就認識,所以我就先不理他XD 大概講了一下我的想法之後,我就先問亞伯特為什麼會對哲學有興趣。他的答案是希望從哲學中學到一些思考的方法,幫助自己去處理各個領域的問題。我也同意哲學的這個功用,所以我就順著問問他覺得成效如何,也問問其他人的看法。討論完之後我試著用自己學到的一些知識,想解釋物理學和哲學之間的聯繫。對於其他人的領域我大概也是循著這樣的模式進行,試著從他們本來的領域出發,再帶出其中的哲學問題,我認為這樣也許大家會討論得比較有興趣。但是有時候雖然效果不錯,但有時候沒有我想像的好,應該是因為我的功力和表達能力都還不夠好,沒有很好地傳達我想講的東西。

其實我想表達的是,與其把哲學當成一個學科,不如說是一種求知的態度,對於所有的問題都試著問到最根本的態度。而嚴謹的邏輯思考是為了達到求知目的的必需工具,但也是哲學家被訓練得最強的部分,但絕對不是哲學的全部。但是這些點我大概還要再多充實自己,才有辦法講得能說服別人:p

我這一組因為有本來就比較熟又比較多話的洛書,對於一開始熱場子滿有幫助的。我也盡量試著讓大家都有一樣的發言機會。不過到後來時間快到的時候,我看在場的人對社運好像都滿有興趣的,所以我們就轉到討論社運去了。到後來時間已經超過了還不知道,對時間掌控得不好我應該要檢討…

不過呢,這次和大家討論的機會,我覺得我自己的收穫應該還比學員都大。學員們常常會問出哲學的各種最基本的問題,也常常問到哲學到底是什麼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拳拳到肉的。在這種環境下會不斷刺激我自己回去問自己的基本價值和信念是什麼,然後再試著表達給別人聽,甚至試著說服別人,這樣的過程真的讓我成長很多。很開心有這麼好的機會參加這個活動,也期望我之後有能力和時間的時候,可以給大家一個talk,介紹更多哲學的問題。

1.31.2011

康寧的哲學閒聊討論心得

0 Comments
╱陳康寧

我這組的組員有大熊、硯評、帝嘉和夏生包括主持人共有5人。大家各自自我介紹後,就開始進行問題討論。一開始,硯評就對哲學問題相當感興趣,他不了解甚麼是哲學問題,甚至覺得沒有必要區分哲學問題,因為感覺上每個問題都可以是哲學問題。硯評甚至舉例,他認為倫理學和科學的問題在本質上沒有差,只是研究的對象不一樣而已。我回應此問題,指出倫理學的問題是應然的問題,科學的問題是實然的問題,兩者不一樣,同時也點出哲學問題是探討事物的本質。可以透過對比來突顯甚麼是哲學問題,若我們問一個有關時間的問題,一般人可能會問現在是甚麼時間?哲學會的問的是甚麼是時間?時間的本質是甚麼?哲學問題跟一般問題還是不太一樣。

後來,夏生問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念哲學將來可以做甚麼?這個問題應該是大部分念哲學的人所會關心的。有學員認為哲學不像法律系、醫學系或者理工科的工程那樣有一個明確方向的職業。也有學員開玩笑說,就是沒有固定的職業限制,所以念哲學可以甚麼職業都能做。後來,我們發現其實不只有念哲學的人有這個煩惱,中文系、歷史系、心理學系等似乎也會面對同樣的問題。最後大家一致認同,若念哲學不走學術研究路線,確實沒有一個固定的職業叫哲學家(哲學家是別人給的尊稱,不是一種職業),但是可以利用哲學所訓練的思考能力去研究其他領域的學科或者應用在工作上,的確有很大的幫助。也許念哲學系的同學可以調整一下心態,學哲學並不是為了將來能夠找到一份怎樣的工作,而是幫助思維,讓自己能夠清晰、簡明的表達一些概念。若真的擔心出路問題,可以考慮雙主修,並且利用哲學的思考方式去理解雙主修科系的一些理論,能夠有相當的幫助。

最後,帝嘉問了一個問題,老子所談的自然跟科學一般所談的自然有甚麼區分?一個學員認為老子所談的自然是指不要作為,也就是無為。我的回應,科學所言的自然是物理世界意義下的自然,老子所言的自然是相對「不自然」而言。所謂不自然是說被道德綱目、禮教和文飾所約束,自然就是指去除這些文飾、造作的東西。接著大家進一步討論,發現無論是道家還是儒家,經典裡所講的東西似乎都不太清楚,可以解讀的空間很多。延伸下來的討論,也會發現現代的學術界,很多人故意寫一些常人看不懂的文章,但是卻很多人爭著探究認為看不懂的人只是學問膚淺而已。有學員非常痛恨這些事情,他認為故意寫這些偽裝高深的文章是非常不負責任的。

整體而言,大家都有發言,也聊的慢開心。相信大家對哲學都有進一步的了解了。

2011仰山營隊心得與紀錄

0 Comments
這次的「思辨Online:2011寒假哲學堂」我擔任的任務還是一樣,就是哲學閒聊的小組帶隊人,但是這次不同的地方是沒有Joe幫我主持了,但是不幸中的大幸是,這次我的組員是:想要雙組修哲學的法律系學生信仲、已經考上了哲學研究所的查理,還有華文研究所的可尼。這表示什麼呢?這表示,在場唯一不知道什麼是分析哲學的,就只有一個人,因此接下來的兩個小時我也就樂得輕鬆,因為信仲實在太厲害了,不但知道分析哲學是什麼,甚至還藉由了社會議題的說明,進一步帶出了分析哲學在法律、政治、社會上的功用(用政治哲學解釋法律上的道德正當性、用語言哲學或法律哲學解釋法條的語意、從理性思考反情緒批判),我只要在旁邊多加幾個小補充,就可以整個閒聊順利進行。

不過講了大概快一個小時,我才發現情況不妙:信仲的話真的好多阿XDDD!這樣下去,就算不丟哲學的臉,也太丟中正哲學系的臉,如果再不想想一些自己的想法,我就只能在旁邊頻頻點頭,話都要被他講光了,那我這個小組帶隊人豈不是相形失色?於是我開始加入許多進一步的觀點:你們說分析哲學很好,我就提出它的不足;你們說宗教觀點很糟,我就提出人人經驗不同為出發點的多元寬容主義;你們覺得哲學哲學雞蛋糕寫的不錯,我就偏偏要砸掉它的招牌…喔,抱歉,最後面沒有這麼誇張。簡而言之,我只是希望表達一個看法:雖然分析哲學這套思考方法真的很棒,但是作為長期學習分析哲學的人,我還是試圖要點出它有待質疑之處,我想這是我比較可能提供的思考,要不然單說分析哲學,大家都很了解了不是?

倒是可尼說了一句話,讓我反思量多:「我之前對於分析哲學就不是很了解,上完『Begging Question』只讓我覺得更陌生。」

這讓我想到兩件事情:
一:在哲學哲學雞蛋糕的努力經營之下,我們總算也讓一些外系生了解分析哲學,並讓他們對於分析哲學有興趣,但是我們成功吸引到的人,似乎比較多是:自然組的理科、社會組的社科與法政科系,但是文科的人似乎就沒有那麼喜歡分析哲學。有沒有可能以市場考量為理由,下一次辦的時候帶點浪漫感性的題目進來?舉例來說,《難解的簡單:39杯哲學Espresso》就有很多很有趣的科幻假想,可不可能帶入類似這些思想實驗的形上學主題?又或者是說明一下歐陸哲學、中國哲學與英美分析哲學的比較?我知道這方面的師資不好想,所以只是提提。
二:這麼多次的哲學營,我們已經累積了一定的聽課老班底,麻煩的是,新進來的人一定還不熟悉我們的許多事情,談Begging Question本身至少就需要一定的哲學知識,對剛接觸的人只會讓他們望而生畏。但是我們也不可能講太多基本的分析哲學,因為這樣老班底大概也會覺得很無聊,因為這就跟之前教的事情重複了。
一個理想是:教到比較難的課題時,我們可能就開另一個較簡單的課題給其他新進來的,但這樣太理想就是了,我們需要兩組師資跟空間。

另外有點抱歉的是,之前討論的時候,問到哲學系出來可以做什麼,我只給出了兩個老掉牙的說明:一:雙組修其他可以賺錢的科系,我們系的雙組修學分可以用來抵我們的自由學分(共45),所以取得雙組修學位很快。二:走學術路線。

但這樣說感覺就是沒說明到哲學的實質應用。

現在想想,我想我可以給出幾個更明確的方向:

基本上我是把分析哲學分成三類:

一:基礎哲學:主要是跟我們要如何理性思考有關,例如:邏輯。

走這一類的人可以往教育界發展,類如在教導寫作文的時候,有助於讓學生清楚地思考自己要表達的論點。(這是我最弱的一類,別問我ORZ,但你們可以去問我們本系的邏輯天才)

二:自然哲學:主要是跟我們如何理解外在世界、世界上性質的討論(同一性、因果律)等等,例如:形上學、知識論、科學哲學。

如果要走這條路,那麼我們系上的陳瑞麟教授是一個成功的例子:他的作品科幻世界的哲學凝視是本很有意思的書。對於要走科幻小說的人來說,學自然哲學的人就可以想到很多有有趣的遐想。此外,陳瑞麟教授也試圖將自然哲學帶入科學思考中,「因果關係:哲學、公衛和法律的觀點」工作坊就是一個討論這樣問題的活動:工廠排放了污染性空氣,週遭的人得了肺癌,我們要怎麼說,這些人是因為工廠排放了污染性空氣導致週遭的人得了肺癌?(因果律的問題)

三:社會哲學:主要是在討論我們的行為規範應當如何,例如:倫理學、政治哲學、法律哲學。

這類我相信就很多人很熟悉了,我們有很多社會議題都可以從社會哲學去討論,在PPT的西洋哲學版討論死刑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對於有理想的社會改造者、從政者,社會哲學蘊藏了許多的豐富的討論,以在國際而言,Peter Singer就是一個近代影響社會頗多的社會哲學家,他從效益主義的觀點切入討論動物倫理的議題,認為在道德面向上以人類自我的福利殺害動物是不正確的行為,拯救了許多動物。Peter Singer的事蹟很多,我將來可能會小小整理他在當代的貢獻。

此外,正因為社會哲學與其他社會學科的密切關聯,所以讀完社會哲學的人,除了當哲學系的教授,也可以去試試看面試政治系、法律系的教授,我之前聽說,有些知名的哲學教授,如Joseph Raz,就有去法律系教課。此外,翻開政治學課本,也就偶爾提到John Rawls、Robert Nozick的理論,所以有雙組修政治、法律的人在應徵社會科學科系的教授時應該也會擁有對社會哲學研究較深的優勢。

那大概就是這樣了。

最後,兩點小補充:
一:我原本抄下來的各位的MSN因為只是抄在紙上,後來在打掃的時候似乎被弄丟了…
二:如果我的紀錄有太言之過實之處,希望可以反應,謝謝。

1.29.2011

關於批判思考和分析哲學的組織

0 Comments
幾個問題:

▋一個關於批判思考和分析哲學的組織(基金會之類的非營利組織)可以叫什麼名字?

我目前想到的有:

1.批思基金會:這個英文名字可以直接叫peace,不過發音也很像「屁屎」
2.抗言基金會:批判思考的功能就是讓我們有抵抗言論的能力,不被沒有道理的說法左右。


▋這個組織可以做什麼有趣又有意義的事情?

我目前想到的有:

1.可以成立一個網路平台,分析台面上的政治和公共發言,指出不合邏輯甚至有欺騙嫌疑的地方。

2.可以成立一個網路平台,讓言論遭到大眾媒體去頭去尾或扭曲的政治人物澄清補充他們的說法,不管他們的立場如何,只要他們願意提供有誠意、有道理、不官腔且易懂的澄清,這個平台就願意收納。

3.策劃和執行關於批判思考和分析哲學的營隊。

4.提供經費支持關於批判思考和分析哲學的部落格撰寫計畫。